首页 >> 张栋梁

最佳知青的历史破冰被质疑美化历史桃丽芭顿织田裕二许巍杨帆金宇宙

文章来源:襄垣娱乐网  |  2022-09-23

《知青》的历史破冰:被质疑“美化历史”

5月29日,一部描写知青的电视剧《知青》在央视一套开始播出,迅速取得同时段上星频道中节目收视率第一的成绩。与此同时,争议声起:电视剧开头就是一群知青到了农村,欢呼着“我们来了”这是知青的真相吗?“美化知青历史”的批评由此而来。

操刀编剧的,是当年“知青文学”的代表人物梁晓声,导演则是执导过《闯关东》的张新建。整个电视剧有20多个知青形象,演员用的都是新面孔,没有一个是明星。尽管外界有种种争议,导演张新建却认为,拍这样一部电视剧是“破冰”:“这块冰始终要破开。”

“再重复‘伤痕’没意思”

《知青》的制作单位是原名山东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的山东影视集团。导演张新建介绍,《知青》是受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委托做的,先确定了这个主题,再找到在知青文学方面颇有经验的梁晓声操刀整个故事,梁晓声也和山东方面颇有渊源,山东电视台曾经拍摄过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关于“知青”这个主题,制片人侯鸿亮认为是有收视市场的:“中国1700万知青,现在他们都有家庭,有子女,这个主题的电视剧辐射面会非常广。”

梁晓声2008年开始做剧本,一直做到2009年上半年,他不用电脑,完全手写,最终拿出了77万字的手稿。但是他写的其实不是分镜头本,也没有分集大纲。2009年5月,张新建正式接手剧本,自己又研究了梁晓声写的故事,做出了75万字的导演工作台本。张新建是50年代生人,当过兵没当过知青,尽管亲身经历过“文革”,张新建还是觉得牵涉到整个“文革”历史,需要认真做功课,他花了很长时间调研、查资料,准备台本,直到2010年7月,电视剧才正式开拍。

张新建做的“功课”中,还有一个考量,就是关于知青,视角和重点放在哪里。张新建直接告诉时代周报他的“基本原则”:“对‘文化大革命’这场运动要否定,没有任何疑问。不光是‘文革’,包括上山下乡这些。但是经历上山下乡的那批人,要给予肯定,肯定他们的精神。十年动乱对国家对民族造成了极大伤害,他们的精气神、所经历的磨炼,在命运的变化中所表现的不同的努力和坚韧性,这些要给予肯定。”

张新建的想法和制片人侯鸿亮是一致的:“那段历史是不堪回首的历史,不管是政治环境还是生活环境。但是在这个不堪回首的环境里,我们怎么能够做好,还能保持人性的光辉,这是很重要的,对当下是有积极意义的。”

张新建经历过“文革”,他清楚历史的真实面貌:“中国有1700万知青,都有不同的遭遇,有的遭遇甚至很悲惨。但是我们的电视剧不能定格在这一方面,我们更想透过这些,找到另外一个角度,在悲惨中表现那个年代的人们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主要想在这些方面做文章。”张新建特别提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已经出了许多:“如果我们再重复伤痕,已经没有意思了。”

在张新建的设想中,《知青》还有一个任务是告诉80后、90后们过去的历史,因为这些历史在教科书中出现得太少:Kirbky认为“通过一个比较巧妙的角度,让现在的年轻人看完之后,大体上了解父辈还有这样一段历史,因为这段历史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见不到了。不光是十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教科书里都说得不够。现在的80后、90后对这段历史是根本就不知道。知青这段历史在影像资料上表现得本来就少,这其中因为各不相同的原因,创作人员视角不一样,呈现出来也不一样。到底是什么样?年轻人是真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尝试从现在这个角度做呈现,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从现在的角度对40年前这场运动做一个新的审视和思考,立足现在,思考未来。”他希望年轻人看了能有思考:“让孩子们看到这段历史,大体领略这段历史的困难时候,更加珍惜现在,杜绝这种事情再发生。”

看完再说“美化”问题

有了基本原则,张新建心里还有一个盘算:“要巧妙地融入我对这个题材的想法和思考,剧情避不开‘十年浩劫’,但是要知道哪些地方可以下笔狠一点,哪些地方需要轻一些。”

张新建最终决定“下笔狠”的地方落在了“尊重生命”的议题上。“当时是拿人不当人。在精神上、情感上冷酷地残暴地摧残一个生命,比消灭一个人的肉体更加惨绝人寰。”尽管这部电视剧在宣传上强调了励志、阳光青春这些概念,但是张建新说,要看到青春和背景的反差:“别的不说,现在很多孩子不理解,为什么1000多万人,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没有书读,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去上山下乡。这里面就有了隐含的信息,孩子们就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这就是整体上对人生命的不尊重。还有对出身不好的人的歧视、以阶级斗争为纲、唯成分论、言行举止都要注意、盲目的崇拜……一切不正常的东西发生在那个年代,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对于创作来讲,这可以说是悲剧的核心体。”

《知青》的宣传片里有很多强调年轻人热血的场面,字体也参考了大字报那种红色的大字,有些观众“美化知青”、“歌颂上山下乡”的印象也来自于此。张建新认为,人物的精神状态恰恰体现了环境的不正常:“虽然剧中人物,各有各的风貌,都有积极努力的精气神、满腔的生命力,这是只有在非正常的情况下才能出现非正常的东西。经历过那场运动的人会明白。”

电视剧的开头,年轻人兴高采烈地到了目的地,欢呼“我们来了”,是一个最常被拿来说明这部戏“不真实”的例子,质疑者说:“千里迢迢被送到农村干农活,怎么会这么高兴?”经历过“文革”的张新建解释:“第一,有这样的,都是一帮孩子傻乎乎的,千里迢迢从北京上海到北大荒,没想到下面面临的会是什么样的境遇。第二你要看到,剧情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安排了一场大雨,热情洋溢的情绪和瓢泼大雨交融在一起,这是有寓意的。”

张新建处理“文革”题材,特别提到“智慧”这个词:“做戏要讲智慧,为什么开头安排了一场大雨,结束安排了一场大火,这些都是有东西在里面的。”张新建所谓的“寓意”,很多体现在反差上,热情的知青刚到,就遇上了一场大雨,全剧结束的时候,“文革”也快要结束了,安排了一场大火。甚至连人物都设置了很多反差,女主角周萍看似柔软,内心非常坚强,上海知青小黄浦说了一口上海普通话,却是大个子。张新建希望观众自己能体会到这些反差背后的东西,他也开玩笑:“这些寓意是不是比较深,观众没看明白?”

晋江

除了反差之外,剧情中的很多细节都绝非“美化”。知青们干农活,有人质疑为什么要用人不用机械:“就是不讲科学,就是不讲人性化。”“极左”的知青手握《毛主席语录》,说话上纲上线,并不受其他知青们欢迎。知青赵曙光敢想敢说,写了一封“反革命”的信给弟弟,弟弟的同屋们发现了,他们认为信里说的其实是对的,集体发誓要守住信的秘密。知青的书要被烧了,他们痛苦地喊:“我们是知青!知识青年啊!”

张新建觉得剧中有很多对于历史细节的展示:“对‘文革’这段历史肯定是要否定的,但是对这段历史的理解,过来人会不一样。和多曲线对照;测试结果能够EXCEL格式的数据方式输出现在大家还没有全部看完,等到全部看完,静下心来思考思考,看看到底有没有美化的问题。”

在否定“文革”的原则下,张建新认为自己的作品已经展示出了本质的东西:“有些东西藏在剧中人的背后,通过他们的说法,带出了造成‘文革’苦难的本质性的东西,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知青题材历史“破冰”

编剧梁晓声此前接受《广州》采访的时候称,自己写作的知青故事会为了审查而有所顾忌。张新建也一再谈到“智慧”二字:“要写得巧。”另一方面,在着墨方面有轻有重,有所取舍,张新建觉得也是电视剧创作的需要:“我也看到过上的文章(微博),说苦难展现得不够。苦难是那一代人记在心里的,确实有,比现在苦得多,但是都过去了。其实这部戏的苦难已经够多了,一定要实打实地拍苦难,观众也不愿意看啊。不能把它拍成灾难片。”

张新建认为,有些东西确实不适合放在电视剧里,要是完全还原过去,例如有的知青生活苦闷,抽烟喝酒、偷鸡摸狗:“这些拍出来是个什么?你要给观众看什么?那是将来研究者用的,作为艺术作品不宜过分渲染。”

张新建的作品一向被视作“正剧”、“大剧”,他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包括之前的《闯关东》:“我们搞荧屏艺术,得有感、创作的良心。不管我们在现实中碰到什么黑暗的东西,创作的时候要取舍。大原则是我们要看到光明的一面、真善美的东西。如果拍出来都是假恶丑,那就没法活了,这从而提升产品结构个民族就没有希望了。当然在这个基调的基础上,影视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对问题的剖析,对当代问题的揭露,引发人们的思考。现在观众还是喜欢看一些温情的东西。”

有人说他是“主旋律导演”,拍的都是“主旋律作品”,张新建问:“好莱坞的《勇敢的心》、《泰坦尼克号》,算不算主旋律?有精气神的,弘扬大爱大善真善美的都是主旋律。主旋律不一定是红色的。”他认为不应该按照主旋律与否来划分作品:“主旋律是我国的特殊提法,我们从理论上分析,只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都算主旋律。咱们的国家在影视作品上更需要引导,而不是迎合。”

梁晓声曾说,做好了《知青》很长一段时间播不出来的准备,结果还是比较顺利地播出了。张新建将这部电视剧视为“破冰”:“这部戏的创作,带有破冰的意义。这块冰始终要破开,可能在现在,这部戏只能拍到这个程度。随着开放的进程,我们在观念上也会突破,这个题材,在描述上、表现上,是不是会有更广阔的空间得以发挥,是下一步的事情。这部戏在央视播出,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创作自由度、宽广度,又打开了一点?这对以后是不是有帮助?”

演知青的年轻人

《知青》的拍摄也跑了全国8个省,前后一共7个月。剧组想过选明星,但是明星都不可能在剧组待那么久,最后索性都选了新面孔,一水儿的80后,甚至还有90后。

这些80后最初只是去试镜,被挑中之后才知道,主题是“知青”。知青是什么?他们都说知道,但是只有一点儿。男主角赵天亮的扮演者唐曾说,一开始连名称都搞不清:什么是“红五类”、“黑五类”?什么是“左派”、“右派”?什么是停派、复派?而女主角周萍的扮演者傅晶对假音人“知陶格斯青”的印象则都是当代艺术和大众文化后来引用的“文革”符号:搪瓷杯、海魂衫、红宝书。出演齐勇的王凯是新演员中的“熟脸”,他的上一个角色是《丑女无敌》里的陈家明。因为父母也被下放过,他从小听父母说过老三届、上山下乡,但是“概念很模糊,只知道很苦”,一开始看剧本他还纳闷,为什么都结婚了夫妻之间还要互称同志?

准备开演了,80后们纷纷开始做功课,查资料、看照片、看电影。剧组也知道他们和这个题材有代沟,把演员拉到黑河的一个知青博物馆补课,和知青开座谈会。唐曾还特地去看安东尼奥尼的《中国》,找那个年代人走路和眼神的感觉。做完功课,年轻演员们的感知各有不同。唐曾是被吓了一跳:“原来那个年代是这个样子的,里面有很多特别吓人的东西。知青为了返城做的种种事情,为了留下来跟农村的人结婚,有很多人死亡,所谓的为了革命牺牲。”

王凯在看资料片时对一个女知青的遭遇很震惊:“当年她为了救火脸被烧伤,整个脸都被烧得没有五官了,那个我心里特别难受,从来没有想到过知青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如果是现在的人来看这段经历,就会觉得我怎么这么亏呢,但是她虽然眼里流泪,嘴里却说不后悔。那是我们这代人没法理解的,他们响应号召,去过那么苦的日子,还发生了这些惨不忍睹的事情,还说不后悔,我当时就哭了,挺心酸的。”傅晶同样提到了父辈们让年轻人不能理解的地方:“我开始向我的长辈了解那段历史时,他们脸上洋溢着光芒,一开始我不能理解。”

唐曾看了很多资料,才发现知青们是有不同的:“有后悔和不后悔的区别,有些是后悔,觉得毛主席当年犯了错误,不应该;有些是无怨无悔。”

了解完历史,年轻演员穿上了旧军装,这时候导演才发现,这个年代的年轻人和40年前相比,差太多了。拿扫帚扫地,他们姿势都不太对,导演问:“你们在家不扫地吗?”演员们回答:“我们现在就拖地,不扫地。”让他们干农活,割麦子磨豆腐,都要挨个教。

演员们印象最深的是演知青的艰苦。唐曾在片场忽然发烧,只好拿小凳子拼成床休息,到了他的戏份接着拍;傅晶割麦子的时候手被麦芒扎得都是红疹子;王凯对雪地戏印象最深刻,演员们在大雪地里,手冻得都没知觉。拍戏太辛苦以至于剧组还出了两个“逃兵”,有两个演员拍得辛苦就跑了,张新建啼笑皆非地回忆说:“下大雨拍麦收的戏,跑了一个;冬天的戏太冷,又跑了一个,行李都不要了,后来我们还托人把演员行李带回去。”

王凯想的是当年知青会苦成什么样子:“我们只是演戏几个小时就那么难受了,当年真正的知青过了七八年,没有回去。”

导演和制片人的立意是要否定“文革”、肯定“知青”。演员们演完了对知青的印象里留下的都是“纯粹”、“奉献”这样的字眼。唐曾说:“那个年代,很多人特别丸子纯粹,都是为别人着想,无怨无悔地坚持理想;现代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大家想自己的时候比较多。”傅晶甚至可以体会到父辈为什么会对知青岁月有特殊的感情:“后来慢慢地在拍摄过程当中,发现原来所谓的苦只是环境上的,内心的充实让我尝到了艰苦中珍贵的甜。”

演员们过了7个月40年前中国年轻人过的日子,都会跑去跟导演感慨:“没想到过去是这样的。”唐曾告诉:“如果作为演员的话,我愿意去那个年代体验一下;但如果作为人的话,我还是觉得珍惜现在吧。珍惜现在的美好。就像一句话说的,我们现在所浪费的时间,都是别人以前所希望的明天。”

武汉市老年病医院
辽宁抚顺整形二级医院
海南省肿瘤医院
河南周口肛肠一级医院